产品中心
勇攀科技高峰 打造产业高地
“无限风光在险峰。”自然界中,唯有攀登最险峻的高峰,方能俯瞰无垠的壮丽景致。科学技术创新亦是如此,唯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才能为企业开拓出长远的发展路径,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多年来,致力于建设“时代企业”的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深知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必须牢牢牵住科学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充分的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科学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创新实力强劲、高质量科学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卓越、创新生态主导力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稳健的创新格局。”江苏中烟党组立足大局、着眼长远,系统谋划符合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深化科学技术创新治理,为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蓬勃的科技动力。
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卷烟品类发展的关键引擎。2023年,“南京”(雨花石3mg)面市,这是江苏中烟在品类创新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自2016年起,江苏中烟党组就开始前瞻性地布局并推动超低焦卷烟产品的储备研发工作。七年磨一剑,江苏中烟不断的提高产品特色,打造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动能,展现出卓越的科学技术创新实力。
为确保科学技术创新效能最大化,近年来,江苏中烟坚持贯彻“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不断健全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持续优化创新组织机制,扎实推动产品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科研项目若无法聚焦实际问题和消费需求,那不仅起不到创新驱动的正向作用,还会造成创新资源浪费的负面效应。因此,江苏中烟坚持科技供给与实际的需求相结合,制定科学技术创新专项规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准统筹科研项目,确保科研工作成为“有组织的科研”“有计划的科研”。
在科研项目统筹上,江苏中烟从基础研究、微生物、烟用材料、工艺研究等六个领域入手,每个领域都由专门的统筹工作专家组来把握研究方向、提出统筹意见,从而以科技项目布局的系统性、前瞻性、精准性,确保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可转化性。
“我们每年年底会发布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对下一年度科技项目申报进行指导,充分的发挥评审专家的专业指导作用,有效提升科技项目申报质量,同时避免科技项目重复立项。”江苏中烟技术中心科技管理办公室主任庄亚东介绍道,通过对科研项目质量的源头把控,能确保科技项目对产品研发的支撑更加有力。
什么是好的科研成果?怎么让好的科研成果脱颖而出?江苏中烟以“高价值创新促高水平发展”为导向建立了基础研究类和应用研究类分类成果评价机制。基础研究类成果评价侧重阶段性研究成果、长远研究成果的评价,注重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持和激励;应用研究类以考量项目研究质量、应用价值及对产品研究开发贡献度为重点,注重高质量成果转化应用。
科研成果若无法走下“书架”、走上“货架”,转化为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新质生产力,那便如同“空中楼阁”。对此,江苏中烟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从技术端和产品端同时发力,建立了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应用通道,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技术端,江苏中烟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每年下达本年度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计划,将转化应用成效作为科学技术人才晋升的依据,并设立专门的奖励项目,激发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
产品端,江苏中烟探索建立应用技术货架体系,通过技术货架的打造增强产品创新供给能力,缩短产品研究开发周期,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以产品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迭代升级实现产品持续推陈出新。
为充分激发科研动力,江苏中烟深化推进创新工作改革,在规范的前提下赋予创新主体、项目团队更大自主权。通过下放项目经费调剂权、取消科技项目经费台账、简化预算编制、合并项目评审和预算评审等措施,切实减轻科研人员的事务性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做研究。
对于科研人员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江苏中烟更是提供一站式“保姆服务”。由专职创新管理人员定期对项目开展过程进行跟踪帮扶,做好服务保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研究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解决科技项目结题难、结题迟的问题。
随着江苏中烟创新治理的不断深化、创新生态的持续改善,大批优秀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江苏中烟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6项,其中2项分别获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江苏中烟技术中心获得“烟草行业‘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4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0余项,展现了其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强劲实力。
走进江苏中烟产品研究所,一场激烈的辩论正在展开。如何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多样化需求是这场辩论会的主题。
“‘南京’(雨花石3mg)的研发过程并不顺利,面临着诸多‘卡脖子’难题,开发初期可应用到产品中的技术成果不多,很多技术成果并不成熟,适用性不强。”江苏中烟技术中心产品研究所副所长顾永圣说道。
为了攻克产品研发创新中的技术难题,江苏中烟建立了靶向攻关机制,通过“揭榜挂帅”、指令性项目和申报制等方式,将科学技术创新的重点聚焦于研发急需和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
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而应注重团体作战,只有集众力、用众智,才能握指成拳破解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卡脖子”的难题。江苏中烟注重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互通和学术交流,不断凝聚创新合力,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的创新体系。
在项目团队组建上,允许项目组长跨部门、跨领域组建科研团队,赋予项目组更大的资源配置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针对降焦减害、生物酶技术探讨研究应用、研发数据治理等重难点科研任务,他们专门成立了跨部门小组,抽取各专业领域的精兵强将,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创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顺畅流动,增强科研攻关实力。
在科技信息共享上,建立了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时上传并分类管理最新科技成果和科技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便捷的查阅服务,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能力互促。
在借智引智上,成立了公司专家委员会,并建立了公司专家库、外部专家库和信息化专业专家库,为江苏中烟科技政策、规划和项目提供咨询服务,提高内外资源的利用效率。
随着江苏中烟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上的持续发力,一系列“卡脖子”难题被一一攻破,中式卷烟核心技术竞争能力显著提升。
聚焦香精香料自主掌控,搭建了单体香原料实物库和数据库,构建形成涵盖化学品质稳定性评价、感官品质稳定性评价、安全性控制等方法的香精香料品质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同时,深化香基模块定向创制研究,实现了满足目标定位的功能性香基模块的创制,香基模块辨香仿香创香成果的转化应用比例不断提升。
聚焦原料综合利用,制定了原料分类原则和方法,开发了片烟模块化加工技术和适用性较低片烟提品质加工技术,推动多样化初烤烟叶向符合质量和数量要求的配方模块转化。同时,构建了烟叶生产、烟叶加工和质量管控“三位一体”的原料保障技术支撑体系,实现了烟叶功能化定位、功能模块规模化定制和原料保障动态化平衡,原料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聚焦生产技术保障,运用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板卡加速技术和视觉识别技术,实现切丝宽度的在线取样、测量及预警开发;应用制丝批次全过程评价系统,实现制丝过程质量状态分析和产品质量追溯。此外,还深化提升叶丝干燥关键工序控制稳定性和质量稳定性,夯实了生产线改造升级技术支撑。而复合滤棒也实现批量生产应用,并同步完成设备检验测试和生产专线建设。
“厚积方能薄发,研发江苏中烟第一包3毫克卷烟,我们用了七年。未来,我们会站上新的起点。”江苏中烟技术中心主任陈海兵信心十足,这份底气正是来源于雄厚的技术积累和高效的创新治理。
走进江苏中烟技术中心大厅,映入眼帘的是摆放在大厅两旁的年度先进科技工作人员宣传海报,让人不禁驻足观看。
“这些宣传海报年年都会更新,这对先进科技工作人员而言是荣耀,对广大科技工作人员而言是激励。”庄亚东介绍道,搭建荣誉墙,目的是大力宣传先进科技工作人员和科技成果,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创新驱动的核心在于人才驱动。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掌握了科学技术创新的优势和主动权。近年来,江苏中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科研人员力戒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之心,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高水平发展的奉献者,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青年人才教育培训是未来的希望。江苏中烟充分挖掘科学技术人才潜力,深化推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专项培养计划,每年遴选一批高水平青年科学技术人才进入重点青年人才库和科技评审专家库,在项目立项、资金扶持、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采用导师制培养方式,为每位青年科学技术人才量身定制培养方案,通过“给机会、给任务、给支持”,让他们在实践中挑大梁、当主角,加速成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江苏中烟慢慢地增加高精尖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持续深化“平台+人才”建设,在创新平台建设上不断取得突破。
2021年,江苏中烟获批成为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3年,分别与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今年,江苏中烟又成功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成功设立,是公司搭建科研人才教育培训平台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对我们积极地推进高端科研人才教育培训、坚持科学技术创新的充分肯定。”创新平台建设的负责人方蒋平介绍道。
目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3名博士后科研人员在站工作。他们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江苏中烟的科学技术创新工作注入了新动力。
博士后魏海英是其中一员。她进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后,明确研究主攻方向,其主导的“硅基吸附剂界面性质的精准调控及其选择性清除多环芳”科研项目,成为工作站获批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该项目通过设计吸附基体,调控结构性质及表界面化学,构筑高效吸附剂,为卷烟相关物质的吸附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为自主掌控核心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现、遴选和评价创新人才是用好人才的关键。江苏中烟持续完善科学技术人才评价机制,以客观评价为准则,准确把握人才发展规律,注重对不同类别人才的分类评价。他们构建了能力、贡献和价值三个维度的分类评价体系,让真正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提升了科研人员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会知人,更要会用人。江苏中烟开辟了科学技术人才快速成长通道,推行破格聘任和越级聘任制度,让优秀的科研人才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挂帅出征”,同时在项目申报、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信任,真正变“相马”为“赛马”。
近年来,江苏中烟柔性引进1名行业学科带头人,选拔21名青年科学技术人才、10名重点科学技术人才入库培养,2名科研人员入选行业首批青年科技托举人才,2名科研人员获行业创新争先奖,3名科研人员被评选为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面对未来的发展道路,江苏中烟党组表示,企业将高擎科学技术创新的火炬,攀高峰、涉险滩、探新路,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支撑,不断开创企业高水平发展的新局面。